“慢养”孩子的智慧

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明白“欲速则不达”的道理,近年来,大家更是习惯了把“慢”字挂在嘴边。一些以“慢”为主题的书籍和文章开始倍受推崇,比如《慢慢来,一切都来得及》,《这么慢,那么美》等等。“慢”让人们回归本质,让JK罗琳看到“九又四分之三月台”;让罗丹看到石头里面的思考者;让梵高看到躲在太阳后面乘凉的麦田。尤其是生活在“天然懒”,“天然呆”的澳洲,“慢”,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。

可是,在家庭教育中,当父母遇上孩子,又会有怎样的一种情景呢?

我们生活在“慢”节奏的澳洲,孩子们考入顶尖大学早就不是他们获取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,学校的教育环境也是宽松、相对完善,但是,我们不难发现,无论是何种家庭背景,当望子成龙的父母,遭遇到成长中的孩子,作为父母的我们,很多时候体会不到“慢”的美感,取而代之的是“煎熬”。

 

在Excel With-us,经常会有家长在聊天中问询我们,为什么教了几遍的东西还不会,为什么都学过的东西还要错?早就告诉过他这种文章要怎么写,为什么还是写不好?这也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都经历过的场景。可是,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地想一想,光靠“告诉”这样的简单传递就能立马见效,那么,这个世界上岂不就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了。

 

无论是大人,还是孩子,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,必须要经过信息传递,理解消化的过程,才能做到真正把从外界传递过来的信息,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,最终实现灵活运用,举一反三。这个过程,要思考,有犯错,有修正,更重要的是,一定需要时间。作为我们,最应该给予孩子的,就是给他时间慢下来,慢慢去思考,去理解。犯了错误也不怕,还有时间去改正。

 

有时候,家长们会忍不住对孩子说:你的这个解题方法太复杂了,来,用我教你的这种方法。也会有家长找到我,说:你把你们上一个学期教的那些概念的资料一并给我,我回去两周就可以自己教完。每当遇到提出这样要求的家长,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say no。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上,并不是越多越好,越快越好,我们要需要尊重客观规律。学习是一生的长跑,不在乎你一时的跑快跑慢,而在于他/她一直都在愉快地奔跑。

 

在刚刚结束的Excel With-us学期末考试中,原本40分钟就可以做完的数学题目,我们给了孩子足足60分钟,并且告诉他们:你们不需要赶时间做完,考试的目的不是分数,而是验证你们对过去十周学习到的8个概念的理解程度,慢下来,仔细思考,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,把每一个解题的步骤写清楚,比20分钟就完成试卷更加重要。

 

学习是一个过程,是孩子的一份经历,不应该求一时的速度和效率。就象我们要求孩子,要尊重长者一样,我们也应该去尊重每个孩子,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。慢养,不以他们当下的表现来评断,是对孩子的相信,这样的来自于成人世界的信任,可以给他们信心,帮助他们发现最好的自已。